English

中国音像 蓄势待发

1999-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今天的孩子们已无法想象,当初他们的父辈是如何为拥有一盘磁带而欣喜若狂,在他们的眼中,磁带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音像制品了;他们的注意力,早已从磁带跨到了CD、VCD、DVD……

20年的时间,中国音像出版业走近了中国百姓。

科技,牵引音像业上路

时间不会停留在遥远的记忆:1877年,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录下并重放了他自己朗诵的歌词和他的笑声。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此后的100年里,声音载体和记录方式随着高科技的快速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

1999年8月,北京展览馆。第八届北京国际音像电子出版物博览会正在上演一出8月欢歌:消费者在中央大厅观看国投先科光盘有限公司播放新一代DVD光盘;好奇的人们向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询问新型展示品:便携式SVCD、便携式MP3播放机……强劲的旋律、喧闹的场面使人们看到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中国音像市场的勃勃生机。

今非昔比。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赵惠媛女士慨叹,80年代初,中国只有两三家音像公司,那时磁带风风火火,有台录像机,已经很不简单了。现在,则可以说,中国音像业的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录像带,80年代末就出现了LD。90年代当世界第一台VCD、DVD出现不久,中国就推出了自己的VCD、DVD,并迅速成长为VCD最大的消费市场。单从视听设备而言,组合音响早已司空见惯,现如今VCD机已成了老百姓视听生活中的时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收录机1亿多台,录像机3000多万台,CD机上千万台,LD机300多万台,VCD机2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近1000万台。

新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效率的存储和重播录音的媒体,为老百姓的视听文化享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载体的每一次变化,都扩充着音像市场的容量,音色日臻完美,表现力不断丰富。

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让中国音像人眉头紧蹙:随着音像压缩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互联网络、卫星及有线频道等渠道,数字音像制品会被直接传送到消费者的电脑及播放设备。一切都是免费!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次冲击,一次挑战。它可能会带来新型的音像制品消费方式,给中国音像出版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走开,盗版

中国音像业红红火火,让业内人士喜出望外,他们期许着,中国的音像出版业也成为文化支柱型产业。他们的期许不是没有理由:音像业是知识产业。音像制品的知识附加值高,高科技特性强,环境污染几乎为零,消费潜力巨大,并对文化事业中的相关行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美国的视听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排位在1994年列第6位,占到4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1996年,日本唱片市场的国内销售额达到70多亿美元。

在中国,庞大的硬件市场必然要求规模相当的软件市场与之匹配,当然也就带来了对音像制品的旺盛需求。

然而,中国音像业却沉寂了。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音像业明显滑坡,出版品种、发行数量、发行总金额与前一年相比都下降了相当的幅度。

个中缘由,不言自明:中国音像出版业正在经历发展中的阵痛——盗版的侵袭。音像制作出版单位以高额投资,费九牛二虎之力地制作、出版、发行正版音像制品,而盗版商却坐享其成,以低廉的价格在几天之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让盗版物遍布全国。

盗版盛行,占有相当的市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亟待提高,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我国音像业有广阔的拓展空间,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我国严格实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音像制品行政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遏制非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在1996年—1997年间,我国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开展了破获非法光盘生产线的专项斗争;1998年5—7月,各级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集中开展了音像市场执法检查工作;1999年,文化部清理整顿了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

打击盗版是业内人士的盼望;拿出好作品更是人们对29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250多家音像复制单位、64家电子出版单位的希望。

面对新一轮科技竞争,音像业不敢怠慢;面对不断变换的盗版方式,音像业准备痛击。

中国音像,蓄势待发,走向新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